业绩考核

OA系统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筑梦军工报国,共绘职业蓝图 ——国防军工协作组就业育人论坛成功举办

2025-03-25
  • 阅读:617

2025年3月23日14:30, “国防军工协作组就业育人论坛”在计算机学院八楼报告厅隆重举行。论坛聚焦国防科技前沿与人才成长路径,特邀三位军工领域资深前辈导师分享行业洞见,吸引了全校多名师生参与,受益匪浅。

 在此次论坛活动上,三位导师分别从航空工业发展、科研院所创新实践及战术通信前沿领域展开深度分享,通过真实案例、技术攻坚故事与职业素养剖析,鼓励学生们在后期研究中深入思考,为学子们擘画“科技报国”的职业蓝图。

 

1742896956545059203.png

前辈发言精粹 

胡墨 ——航空工业:从大国重器到个人担当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党委干部部/人力资源部部长,正高级工程师,多次获国防、航空集团的科技成果进步奖。转型人力资源管理岗以来,面向业务,以“战略+创新”推动组织架构的变革,推动岗位、薪酬体系改革,改革成果获航空集团的管理创新的一等奖。

首先,胡部长为同学们介绍了我国航空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系统回顾了航空工业发展历程,强调了航空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辐射作用。谈及职业规划,她分享了一名985高校计算机系学生的求职经历,告诉大家“频繁跳槽和‘面子’束缚是职业大忌,明确‘我要什么’比盲目试错更重要。”她以某一数据工程师的职业倦怠与逆袭为例,诠释“脚踏实地的韧性终会开花结果”,并借某任务负责人的故事,呼吁学子“以使命驱动的自我加压突破职业天花板”。最后,她提炼出“角色与责任”、“情商与逆商”、“自我管理”等12项成长关键词,直言“军工人的使命担当,就是全生命周期守护国之重器”。

 

1742896937798017140.png

黄亮 ——科研院所:量子破局与产研融合 

中国舰船研究院717所人力资源部主任,武汉汤逊湖光量子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97级的院友。主要从事光电系统及光电子光量子信息探测和精密测量技术研究。负责过多型的装备研制和产品研发,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研制经验。

黄老师以“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介绍了研究所在光电领域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光子集成、量子测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未来应用场景,细数武汉“光谷”区位优势下的技术突破:“我们研制的激光器已应用于国产化芯片中产线,量子重力测量相关产品精度达国际领先水平,未来将催生千亿级产业集群。”面对军工技术转化难题,他提出“理论-技术-产业”全链贯通理念,以微波光子雷达技术集成舰载系统的案例,揭示科技成果交易评价制度如何让科研与产业共赢。作为武大电信学院校友,他坦言自身从雷达信号处理向光电图像研究的转型经历,强调“电子、机械、人工智能的学科交叉能力才是军工科研的核心”。他寄语学子:“武汉坐拥12家军工院所和顶尖高校资源,这里既是科技战场,也是青年人的星辰大海。”

 

1742896912437018951.png

李谦——战术通信:智能战场的科技脉搏 

武汉中元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曾荣获国家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3551优秀青年人才,曾任研发中心研究一所所长助理。在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取得了本科、硕士、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战术通信系统与装备研发,先后主持、推进中央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科研项目、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十三五”、“十四五”重大预研项目、陆军装备部预研与型号研制等多项国防重点项目。

李谦博士以“战术无线通信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概述”为题,剖析智能战场的科技脉搏。“李谦博士指出国防军工领域的显著趋势——“无人化、集群化、智能化” ,并以乌克兰战场为例解析:“无人机通过实时图传与目标指引,将传统火炮命中率提升数倍。它就像战场‘神经末梢’,让传感器与打击平台高效联动。”这一逻辑延续了19世纪“观察-决策-打击”的战争内核,但无人技术的加入使流程更经济、更复杂,甚至催生了“马赛克作战”的理念——通过分散的低成本智能单元,实现“化整为零、涌现智能”的战术效果。“通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通信是万万不能的。”李谦博士直言无人系统的致命瓶颈。对此,他提出破局方向:“智能升级与通信重构”。一方面,无人机需具备低成本环境感知与协同能力,;另一方面,通信系统需突破传统波形限制,采用动态可重构技术。“美军曾耗资万亿研发自适应通信网,却因‘探测包加剧网络拥堵’的哲学悖论失败,最终靠十人团队的颠覆性方案起死回生——这说明技术革新往往源于思维破界。”李谦博士的发言相较而言更为学术,为我校师生提供了国防军工的前沿发展方面的思路与选题。

 1742896884947088448.png

结语 

强国必铸重器,重器赖于英才。这场分享不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是一次思维革命,为学子在“智能集群”“马赛克作战”等新兴领域指明方向。在“歼20腾空、量子崛起”的时代浪潮中,相信我校学生将以技术为刃,以担当为魂,书写新一代军工人才的辉煌篇章! 

 

文案/邹晓璐

摄影/林志诚

 


学院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430072)

Address:No.299 Bayi Road,Wuhan,Hubei(P.R.C.:430072)

联系电话 (Tel) :(+86)27-68756275/68778537

传真 (Fax) :(+86)27-68778537

网址 (Http) : Http://eis.whu.edu.cn

联系邮箱 (Email) : eisyb@whu.edu.cn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 Copyright 2023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