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考核

OA系统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党建 >> 正文

赓续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我院组织学生党员开展红色观影活动

2025-11-04
  • 阅读:315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厚植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和弘扬伟大的志愿军精神,10月31日下午,我院组织学生党员代表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凝聚奋进力量”主题党日活动,集体观看红色影片《志愿军3》,全院80余名学生党员代表参与本次活动。

1762247125294018053.jpg

“以战止战卫和平,谈判桌上显风骨。”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聚焦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边打边谈”的特殊历程,以精炼的双线叙事串联起战场厮杀与外交博弈,生动再现了历时747天、历经158次大会、733次小会及5次中断的停战谈判全过程。影片既生动展现了志愿军将士在烽火中浴血冲锋的壮烈场面,也细腻刻画了谈判代表在外交阵线上坚守原则、捍卫国家利益的坚韧姿态,深刻诠释“以武止戈”的深层内涵,使在场党员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更深切感悟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1762247230602071017.jpg

观影过程中,影院内始终保持着肃穆与专注。当停战协议签署的那一刻定格,银幕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与战士们疲惫却坚定的笑容交织,现场响起轻声的感慨与敬意——这份感动,是对英雄的缅怀,更是对和平的珍视。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沉浸式观影+主题研讨”的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信仰”品牌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党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淬炼技术本领、厚植家国情怀,为以信息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信号处理实验室党支部  陈紫娟

观看《志愿军3:浴血和平》,让我数次泪目。影片中“边打边谈”的叙事结构,不仅展现了战场与谈判桌的交织,更让我对科技发展、职业奉献与和平价值有了深刻感悟。

影片中一场夜战场景令我久久难忘:“敌人的枪像是长了眼睛!一打一个准”敌军凭借夜视仪在黑暗中精准射击,而我军战士却看不见敌人在哪里。这一细节让我真切体会到科技强弱直接关系国家安危。作为电子信息专业的研究生,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关键技术攻关的信念,以所学服务国家所需。

最让我动容的是志愿军为遵守谈判规则,在生死关头选择自我牺牲的壮举。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中国人对和平的渴望、对信义的坚守。这种精神与当今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这场观影让我深刻理解:今日的安宁是先烈用生命铸就,而未来的强盛需我辈以科技与奉献去实现。吾辈当自强,方能不负历史,不负和平!

 

本科生第三党支部  曾妙妍

走出影院时,指尖仍残留着对银幕里冰与火的战栗。《志愿军3:浴血和平》没有刻意渲染悲情,却用最真实的细节戳中人心——谈判桌上,我方代表字字铿锵维护主权,背后是战壕里战士们啃着冻成石块的干粮、用体温融化枪栓冰霜的坚守;医疗帐篷内,张娟为救伤员徒手撕开染血的绷带,指尖的血与伤员的血混在一起,映着油灯微弱的光;高地阵地上,黄继光扑向枪眼的瞬间,镜头没有回避血肉模糊的残酷,却让“信仰”二字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影片最动人的,是把“英雄拉回普通人的维度。“和平不是求来的,是打出来的”,这句台词在片尾余音绕梁。如今我们头顶的晴空、街头的烟火,都是无数英烈用生命铺就的。铭记这份浴血换来的和平,传承那份“向死而生”的勇气,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本科生第四党支部  吕景山

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参与本次党日活动,因为这不仅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通过观看影片,我们仿佛亲身回到了抗美援朝的那一段峥嵘岁月。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时喊出的“别告诉我娘”,护士张娟为救治伤员不幸感染牺牲,孙醒在中立区恪守原则英勇就义……这些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正是无数志愿军战士再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书写英雄壮举、捍卫民族尊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英雄征程,每一代人都要续写自己的奋进篇章”,身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我们一定铭记志愿军精神,在学习生活中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通讯:郑逸铭 史诗阳 图片:郑逸铭)

 


学院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430072)

Address:No.299 Bayi Road,Wuhan,Hubei(P.R.C.:430072)

联系电话 (Tel) :(+86)27-68756275/68778537

传真 (Fax) :(+86)27-68778537

网址 (Http) : Http://eis.whu.edu.cn

联系邮箱 (Email) : eisyb@whu.edu.cn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 Copyright 2023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