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子信息学院马佳义博士和马泳教授在2015年共同发表的2篇论文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列为程学类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
ESI是由美国汤森路透集团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高被引论文指近10年间ESI各学科中被引次数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论文;热点论文指最近2年内ESI各学科中被引次数在最近2个月内排名位于全球前0.1%的论文。
两篇论文的题目为:“Robust L2E Estimation of Transformation for Non-Rigid Registration”和“Non-rigid visible and infrared face registration via regularized Gaussian fields criterion”,分别发表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和《Pattern Recognition》上。文中,马佳义博士和马泳教授针对视觉匹配问题中数据退化以及数据源的多样性问题,提出了基于L2E鲁棒估计子的非刚性配准算法和基于正则化高斯场的多源图像配准算法,该算法的匹配精度相比国际主流算法得到较大提升,实现了复杂运动下多源图像的高精度配准。研究成果是智能视觉应用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可有效提高机器人定位导航精度。
马佳义博士和马泳教授是近年来作为人才引进加盟电信学院的科研骨干,专注于多谱段信息获取和智能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两年来,先后以武汉大学第一单位共发表26篇SCI论文(其中一区1篇,二区7篇),多篇学术论文具有较高影响力。上述2篇热点和高引论文是该团队近期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近年来,电信学院坚持一手抓高水平青年人才的引进,一手抓优秀青年骨干的培育。围绕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学院从体制与机制创新、发展平台构建与氛围营造等方面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举措:2002年,学院建立“青年科研基金”,着力扶持青年教师开展自主科研;2010年,学院启动“人才振兴计划”,着力培育各级各类优秀青年人才;2008年,学院成立“青年教师联谊会”,着力为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搭建工作平台;2012年,学院实施《关于出境研修人员生活补助与绩效管理暂行办法》,重点支持青年教师出国(境)访学研修;2013年,学院修订《院长奖励基金实施办法》,大幅提升奖励标准,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标志性成果;2013年,学院实施《非事业编制专职科研岗位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在提高岗位薪酬待遇的同时,引导青年教师潜心科研;2015年,学院开展以《全员分类聘用实施方案》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明晰职责、引导青年教师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强化导向、引导青年教师立足长远谋发展,实施低职高聘、引导青年教师勇于创先冒尖,等等。
通过营造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实施一系列引导和培育举措,电信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不断涌现出类似于马佳义博士的闪耀新星:2014年曾园园副教授、何楚教授发表的论文分别在计算机科学类和工程学类中被ESI列为热点论文和高引用论文;郑国兴副教授在《自然》子刊头条发表超材料激光全息研究成果,影响因子达到33.265,成为学院近年来单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术论文;王慧教授入选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和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陈罡教授、龚韵副教授荣获第三十一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青年科学家奖;高洵老师指导学生在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何楚教授获第二届全国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一等奖。一批青年教师成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内重大学科专业竞赛的“金牌”指导;除此之外,在2015年学院最新制定的“双一流”学科规划中,多位“70后”教授已成长为学科方向的带头人;“十二五”期间,学院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年均增幅达20%,青年教师的贡献率超过70%;青年教师也已成为“卓工班”、“质廷班”等人才培养改革和试点班建设的核心力量。青年教师群体正逐渐成为电信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综合管理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